前言
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和众将帅合影
1955年授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壮丽的篇章,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轰动。其中,新中国把将帅衔授予12位在战争中致残的高级将领,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
更为人称道的是,一名外国人也获得授衔,充分体现这次授衔“论功行赏”的原则,这名外籍将领就是越南籍的洪水。
洪水少将
1925年,洪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
评衔初期,洪水被评定为正师级少将。周恩来将他的情况报告毛主席,毛主席亲自作出指示:“洪水是黄埔时期参加军队的,至少应定正军级少将军衔。”
毛主席:大元帅?你靠边站吧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威名远扬、功勋卓著的英雄军队,他们历经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用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战歌。军衔,是祖国给予军人的最高荣誉,寄托着国家对军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早在1939年和1946年,我军就曾提出实行军衔制的构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军衔制度再次提上日程。
1953年,中央决定成立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肖华任副主任,张宗逊、萧劲光、刘亚楼、杨立三、赖传珠、徐立清、苏静、孔石泉任委员。经过精心筹备,军衔实施的基本工作已经就绪。
1954年,在讨论军衔等级设置时,中央军委决定设“大元帅”衔特别授予毛主席。这一年秋天的某一天,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一同来到中南海小礼堂,参观军衔办公室定做的军服样品,其中就包括大元帅服。
大元帅服
只见毛主席走到大元帅服面前,意味深长地说:“大元帅?你靠边站吧。”听到这句话,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互相交换了眼神,他们明白毛主席这句话的深意。
1955年2月,全国人大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毛主席签署命令并通告全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10月1日正式实行军衔制度。
这个条例十分精细,详细规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的条件、来源、军衔、奖励、权利和义务、预备役等问题。
军衔等级设置采纳世界通用的军衔体制,设6等19级,分别为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其中元帅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名,报中央政治局批准;将官由总干部部与总政治部提名,报中央军委批准;校官由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提出,报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在全军范围内统一平衡。
条例一经颁布,引发全军上下热烈关注。评定军衔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位军人的切身利益,牵动着每一位军人的心。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国防部长彭德怀和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负责军衔评定工作。
彭德怀沉着严肃,威严不减;罗荣桓和蔼可亲,被许多将领和士兵称为“好婆婆”,由这两个人负责军衔评定工作,全军上下定会安心、放心。
对于这项棘手的任务,彭德怀表态:“我们对部队提出的口号是,要把这次授衔当成一场战役来打,要以团结为重,评出思想,评出风格。”
彭德怀(左一)
评定高级军衔时,中央决定:军委主席为大元帅,军委委员为元帅。通过严谨细致的评定,最初名单很快出炉。
毛主席被提名为大元帅;元帅13人,除规定的10人外,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均获提名;大将14人,除正式授衔的10人外,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均在候选名单中。
关于是否给毛主席授予大元帅军衔,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主持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与会人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刘少奇
此前,刘少奇已经得知毛主席坚决不要大元帅衔。但许多与会人员表示,毛主席是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获授大元帅是全军乃至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事情。
看到大家的呼声这么高,刘少奇说:“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你们见面后当面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
会议结束几天后,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同听取彭德怀和罗荣桓汇报评衔工作进展情况。
毛主席和朱德
汇报结束后,大家再次劝说毛主席接受大元帅军衔,毛主席摆了摆手:
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这个大元帅我不能要,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说完,毛主席把目光投向刘少奇:“你在部队搞过,你应是元帅。你也应该评嘛!”刘少奇笑着说:“我不要评了。”
毛主席又问周恩来和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周恩来和邓小平摇摇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紧接着,毛主席又问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不要评了。”
这样一来,毛主席不要大元帅军衔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其他领导人也不参与评衔,在全军上下产生积极的反响,也平息了评衔过程中的许多矛盾。
就这样,初步评衔方案做了轻微调整:不设大元帅衔,设元帅衔10名,大将衔10名。人数确定后,接下来就是人选的问题。
人民解放军历史悠久,从最早的起义部队,到红一、二、四方面军、陕甘红军、南方红军游击队,再到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再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情况错综复杂。评定人选时,既要考虑资历,又要结合战功和历史环境,更不能忽视全军的平衡问题。
经过反复商讨,最终10名元帅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从10位元帅的个人履历来看,每一个人都站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任意一个人的位置被挪动都会导致新的不平衡。
十大元帅
而10位大将的人选,职务因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粟裕,战绩和军功在全军名列前茅,许多方面甚至比林彪更突出。但在革命战争中,他多以陈毅副手指挥战斗,陈毅获授元帅当之无愧,粟裕只能获授大将了。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牺牲,徐海东成为当仁不让的代表人物,应授予大将。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人物。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谭政,政工方面的代表。
肖劲光,身为海军司令员,应授予大将。
张云逸,第三野战军的代表,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大将。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担任公安军司令员兼公安部部长,应授予大将。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国防部副部长,应授予大将。
许光达,红二方面军的代表,装甲兵司令员,应授予大将。
10名元帅,10名大将,这20位人选的敲定,是中央全方位衡量的结果。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们是“黄金搭档”。
除此之外,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评定了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校级军官3.2万名,尉级军官49.8万名。
军衔确定后,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平静看待自己的衔级。朱德对许多将领说:
目前中国革命已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同志们,如果我们要问天下是谁打下来的,这份功劳应该归在谁的身上,那我就要说,这个天下是全党同志和群众一起打下来的,这份功劳应该归在人民大众身上。
彭德怀说:“我这个人并不需要这个牌牌,我也够不上元帅,如果要评的话,也很难说评个什么‘将’是合适的。但这不是个人问题,倘不评一些元帅,那就会使一些人难得依次评下去。”
也有不少将领自觉受之有愧,主动请求降衔。叶剑英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徐向前说:“我们是幸存者,许多战友牺牲了。如果他们不牺牲,元帅、将军应该是他们的。”
许光达写了三封情真意切的降衔信:
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能心安神静吗?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就是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为了公正,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军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解放军兵团政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认为自己的上将军衔高了,便私下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将之列。
彭德怀和罗荣桓多次找他谈话:“授予你上将军衔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够资格的嘛!”
肩章
无论是获授元帅、大将亦或是其他衔级,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在授衔时,在乎的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在心底默默“呼唤”未能亲眼见证革命胜利的战友们。他们虽然早已离世,但同样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也是应该得到荣誉的人啊!
聂荣臻:叶挺要是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
1955年9月27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性时刻,是万众瞩目的日子,授衔、授勋典礼将在这一天举行。
元帅军衔的命令由主席签发和授予;将官军衔的命令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在京将官由周恩来授予;校官和尉官军衔的命令由国防部长彭德怀签发。
9月27日,天还没亮,周恩来来到怀仁堂,检查授衔会场布置情况。他坐在主席台中央的椅子上,抬头看了一下灯光,感觉略微有些刺眼,对摄影组工作人员说:“灯别太正了,否则晃眼,毛主席、朱德同志、宋副主席,还有李老、沈老、黄老,年纪大了,怕光。”
随后,他又走到摆放话筒的位置,对广播组工作人员说:“不要太高了,那样挡嘴,还影响他们拍电影。”紧接着,又对摄制组工作人员说:“你们拍电影的哦,要拍全了,不要把这里(在座的民主人士)丢了。”
下午2点,授予将官军衔的仪式在国务院礼堂举行,授衔顺序依次是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所以,粟裕是第一个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人。
1955年授衔典礼
下午5点,授予元帅军衔的仪式将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下午4点钟,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身穿崭新的元帅服,陆续乘坐小汽车抵达怀仁堂。下车后他们笑容满面,开心地交谈着走进休息室。
其他三位元帅叶剑英、刘伯承、林彪未能出席授衔、授勋典礼。叶剑英在大连为大型反登陆军事演习做准备,刘伯承和林彪在青岛休养。
关于元帅服和元帅照。叶剑英的元帅服是工作人员到北京取回大连的。刘伯承和林彪穿着元帅服、佩戴勋章的标准像是9月23日摄制组专程去青岛补拍的。
那一天,摄制组首先来到刘伯承的住处,刘伯承从藤椅上站起来迎接他们:“你们刚下火车,吃饭了没有?”
摄制组对刘伯承说:“我们这次来的任务,就是把标准像拍好。在您这里拍完,还要到林彪同志那里去,今天还得返回北京,因为报社等着向全国发稿。”
刘伯承
刘伯承淡然地说:“你们怎么拍,我就怎么配合。你们当导演,我听你们指挥。”
“我们怎么敢指挥刘帅?”
“现在就得听你们指挥嘛!”
“刘帅,请您从会客室出来,先向东走,再向西走,两个来回。”
“好吧!”
双方配合默契,镜头拍得很顺利。
之后,摄制组又来到林彪的住处。屋子里的窗帘拉着,光线极暗,能闻到一股浓浓的药味。秘书解释:“林总怕风、怕光”。
摄影师问:“能不能请林总到室外去拍。”秘书说:“那要请示叶主任。”正说着话,叶群从外面走进来。
林彪和叶群
秘书向她说明了情况,叶群明白这次拍摄事关重大,指着窗帘对秘书说:“全打开吧!”这时候,林彪从卧室走出来,看上去精神抖擞:“你们来了。”
摄影师把相机对准林彪,叶群上前对林彪说:“你在屋里走动走动,记者同志好拍嘛!”林彪接受她的建议,时而停下沉思,时而从房子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为摄影师提供了不少精彩的镜头。
授衔典礼当天下午,7位元帅齐聚怀仁堂休息室,老帅们回味过往,侃侃而谈。当朱德走进来时,陈毅兴高采烈地喊道:“我们的总司令员来喽!”所有人齐刷刷站起来迎接,朱德手微微一笑,作抱拳状,和大家打招呼:“各位早来了。免礼了!免礼了!”
陈毅转过头,问贺龙:“贺老总,你想没想过今天能当元帅呀?”贺龙摸了摸胡子,风趣地说:“别说想当元帅,那时连打响的是第一枪也没想过呢!就是一心想把那一枪打好!”他的发言,引起一阵笑声。
聂荣臻用深情的语调说:“叶挺要是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
“他如果在,新四军有两个元帅的话,十大元帅中该有两个叶帅喽!”
叶挺
说到故友旧人,休息室出现短暂的沉默,叹息声清晰可见。彭德怀的脸转向窗外,望着秋季洁净的天空一言不发......
这时候,周恩来身穿一身整齐的中山装走了进来。徐向前笑脸相迎:“我们的周副主席来了。”贺龙真诚地说:“我们的周副主席也应该授衔嘛!”
周恩来听了,摆摆手说:“我是政府工作人员,是为诸位元帅服务的,当好你们的后勤嘛!”
说话间,铃响了,元帅们整理整理衣装,向礼堂走去。
那天,很多人翘首以盼等着毛主席出现。虽然毛主席已经拒绝元帅衔,但除了中央领导们,许多人一点都不知情。他们十分好奇,毛主席会穿大元帅服出现吗?
这时候,毛主席乘坐吉姆车来了。他还是穿着那件熟悉的灰色中山装,用富有包容力的笑容和将领们打招呼,大家心里都有了答案。
下午5点钟,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代表共计1300人参加元帅授衔仪式。会场庄严肃穆,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画像,左右两侧国旗飘扬。
授衔仪式开始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维汉、陈叔通、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主席台,会场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随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主席授予元帅军衔的命令,他的声音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把会场气氛推向最高潮。
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毛主席站起身,将元帅军衔的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陈毅等7位元帅。
授予元帅军衔后,是授勋环节。毛主席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分别授予在京的、在革命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这是属于全体军人的荣耀时刻,是军人荣誉达到顶峰的时刻。
晚上7点钟,怀仁堂北草坪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酒会。在京的元帅、大将、上将、中将、上将和他们的夫人出席了酒会,幸福的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酒会开始时,周恩来致祝酒词:
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胜利,为毛主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为元帅们、为将军们和所有荣获勋章的有功人员的健康而干杯!
这一天是刻骨铭心的日子,是熠熠生辉的日子。英雄儿女们收获荣誉、追念往事、怀念战友......如今光阴永逝不返,几十年前怀仁堂授衔、授勋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时刻已经成为历史,但仍然留在后人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